①为什么fc是1/2πRC?
②R为什么是R1//R2,18kΩ?三极管的rbe和Re为啥不思考?
理论分析
带着这两个疑问,对这个共射极放大电路进行分析。此时我们的目标很明确,就是低频带。在低频带时,交流耦合电容C1,C2不能再像中频带一样短路,需要思考耦合电容的影响;而三极管的结电容依旧可以当做短路。
于是,就有如下交流通流:

此时的Rb是Rb1//Rb2并联后的简化。由于发射极电阻Re的存在,使得这个交流通路不是很直观,需要做进一步简化。把Re分别折算到输入回路和输出回路。

如上图所示,Re折算到输入回路,变成了等效电阻(1+β)Re。而在输出回路,由于连接的是受控电流源,电流源的内阻本身已经是无穷大,可以暂且忽略Re在输出回路的影响(这是基于个人理解给出的解释)。

为了让电路更加直观,我们做进一步简化。在输入回路,C1右侧的电阻简化为Ri。在输出回路,根据诺顿定理讲受控电流源β*ib转换受控电压源β*ib*Rc,输出回路的等效电压源的内阻也变成了Rc,如上图所示。


注意:在电路中Re=2k,Rb=Rb1//Rb2=18k,β如果取值200,rbe暂且不算,已经有(1+β)Re>>Rb。那[rbe+(1+β)Re]//Rb的值应趋近于Rb,所以有:Ri近似约等于Rb。

讨论完Ri,我们再看下输入回路的电流Ii。rbe+(1+β)Re上的电压Vi=Ib[rbe+(1+β)Re]。由于Rb和rbe+(1+β)Re是并联关系,则Rb两端电压也是Vi。

于是,可以求得:

由于rbe+(1+β)Re和Rb的两端电压都是Vi,rbe+(1+β)Re>>Rb,则有:


计算完Ri和Ii,我们可以开始求解Vs。


求解Vo:


备注:RL'=Rc//RL。
再求解Avsl:


这样的话,可以得到两个低频截止频率fL1和fL2。

针对Vs,由于没有设置Rs,那么fL1=1/2π*Rb*C1。而且Rb正是Rb1//Rb2。


把整个推导过程的手写版本,全部放出来:

TINA-TI仿真
还是用这个共射极放大电路,老粉儿应该不陌生,已经用了多次。

之前文章中,仿真频率响应得到的幅频曲线是这样的:

为什么这里面没有体现出高通滤波的特性呢?
这是由于起始频率设置的太高。如果我们把起始频率设置为0.1Hz,再仿真看看。如下图所示,中频带的增益是13.69,在下降3dB后,在低频区对应的频点是944mHz,即0.9Hz。这也正好和计算的fL1=1/2π*Rb*C1=0.9Hz能对应上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