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花8万买了个“GEO系统”
半年过去一个客户都没来,这是个真实的账:钱打了水漂,系统成了摆设,最后还得靠微信和老客户拉单。这样的事不是个案,市场上太多公司靠各种高大上的名词把人吓晕了,收了钱就消失。讲清楚结论:做GEO不必定要花大钱买所谓的“系统”。目前有Agent(AI助手)和几款常见工具,一个人完全能把AI搜索里的流量抓到手上。关键是三件事:选对问题、把答案写成AI容易抓取的样子、放到AI爱爬的平台上,再持续观察和调整。并不是技术越复杂越有效,许多公司把简单的事复杂化,把术语堆成门槛,最后把你宰了。
先把常见坑摆清楚,免得你也栽跟头。常见套路大体三种:一是把“语义深度解析”“大模型优化”挂在嘴上,让你以为没后台就干不了;二是承诺包年上首页,标价几万,交完钱只给你一堆看不懂的数据报表;三是卖所谓GEO管理系统,让你花钱买个软件,实际没人会用,系统就变成摆设。我那个做法律咨询的朋友就是例子,人家付了6万,结果对方给了一堆报表,但在AI搜索里根本搜不到他律所的名字。这类公司靠信息差赚钱,你得提高警惕。
说GEO它到底是啥,别被名字吓到。目的就是让AI在回答用户问题时提到你。以前大家追百度首页,目前目标是“住进”AI的回答里。按业务类型,目标可以分三类:品牌词GEO、产品词GEO和服务词GEO。品牌词适合刚起步、想让人一搜索就知道你是谁的公司;产品词适合有多款产品的企业,得把每个产品词做好,别把流量稀释掉;服务词适合线下或服务行业,写的要贴近用户搜索场景,把流程、费用、成功案例都清楚写出来,转化才快。
落地实则并不复杂,用“一个人+Agent”的流程就能跑通。我把关键步骤拆成四步,按着做就行。
第一步,用Agent挖高价值问题。别盯着那些大而空的关键词,AI喜爱能回答的长尾场景问题,列如“上海老房翻新电路改造注意事项”这类具体的。把你的行业名交给豆包或DeepSeek,让Agent把用户常问的场景问题列出来,过滤掉太泛的项。挑20到30个最贴合你业务的,这些问题就是你的入口。
第二步,让Agent写“AI爱看的”标准答案。AI更看重结构而不是辞藻。给Agent一个简单模板:痛点共鸣 + 三个具体方案 + 服务衔接,语言口语化但条理清楚。举个例子,用户问“绿植总养死怎么办”,回答先说常见错误(光照太少、浇水方式错、土壤问题),再列三条实操技巧(换透气土、按季节调整浇水、定期施肥和防虫),最后交代你的服务、联系方式和案例。把模板套到前面挖出来的问题上,Agent会把主体生成出来,你花两分钟把地址、案例、服务细节补进去,基本合格。
第三步,别到处乱发,选对平台比投钱还重大。AI抓取更偏好权重大的平台,所以优先把内容放在行业百科、知乎、小红书、抖音(带字幕)的页面。发图文和短视频时,标题直接用长尾问题,短视频配关键帧字幕,多模态解析就友善。举例:把“新生儿脐带怎么护理不感染”当标题发知乎;在小红书做图文,把关键步骤配图并把服务信息放在最后;抖音做短视频时把重点文字以字幕形式出现,AI更容易收录。平台选对,能省掉买流量位的钱。
第四步,做追踪并持续调整。GEO不是一次性活儿,要常跟数据走。每周看一次数据,跟着趋势去改内容。把追踪工作也交给Agent,让它统计你的品牌在AI回答里被提及的频率、关键词覆盖度,指出哪些内容表现好、哪些需要补。列如“手工面包”搜索突然下降,你就立刻做几个围绕“早餐速食面包”“办公室抗饿面包”的新内容去补位。这样能把流量稳住并往上推。
工具和平台并不复杂,也不需要大额订阅费。豆包、DeepSeek、通义千问是常见组合:豆包全能,适合新手做问题挖掘和内容生成;DeepSeek在行业垂直问题挖掘上更准;通义千问在多模态内容生成和短视频脚本上优势明显。平台优先级上推荐:360百科、搜狗百科、知乎、小红书和带字幕的抖音短视频,这些地方内容更容易被AI收录。别被那些说“只有我们家的系统能做”的话吓住,实际工具并不神秘。
举两个实战例子让你看清楚路子。先说做母婴护理的李姐。有人给她报5万,说能做全平台AI推荐,她没买。她自己按“一个人+Agent”流程开始:在豆包里挖出30个新生儿护理的长尾问题,筛出贴近客户的几个,列如“月子里宝宝胀气怎么办”“新生儿脐带怎么护理不感染”;再让Agent按痛点-方案-服务的结构把答案写好,她改成自己的口吻、加上地址和几个本地案例,发到知乎和小红书,标题就用问题句式。三个月后,她在本地AI推荐里的提及率从3%涨到35%,每天平均通过AI搜索找到她的客户有3到5个,获客成本远低于传统发传单。她常说,幸亏没买那套“全包”系统。
再说法律咨询那单。供应商收了6万,交付的只是数据报表,AI上根本搜不到律所名字。这个案例的套路是:把流程拆开,用术语把人吓住,然后收钱就不管。避免这种坑的三条经验可以记住:别信“必须买系统才能搞GEO”;别信短期暴涨的承诺(正常情况几周开始见效,几个月才算稳定);付费超过5000元的GEO服务要多问、多看,自己用Agent能把成本压到几十到几百块钱。
想马上动手?有一套30分钟启动法,能迅速把第一波入口搭起来。第一步,打开豆包,发指令去挖你行业的高频长尾问题,要求突出具体场景并排除太泛的问题。第二步,从清单里挑3个最切你生意的问题,让Agent按痛点+方案+服务的结构写3篇内容。第三步,把改好的内容发到知乎或小红书,标题就用你选的长尾问题。三步做完,基本把GEO的第一波入口搭好了,后面就是日常维护和扩展。
说到底,GEO更像是一套流量基本功,而不是付钱就万事大吉的魔法。要长期做问题库、长期写对AI友善的答案、长期观察数据并调整。许多人之所以被高价系统忽悠,是由于不想学、也不愿坚持。方法用对了,实则并不复杂。如果你愿意,把你目前碰到的坑、或者手头的产品词发过来,我可以帮你看哪几个问题先去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