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0月,一篇登在《自然》上的论文被不少人转了,有人说中国模拟芯片终于弯道超车了,胡锡进也转了,网友挺高兴,可没多久就有人问,这东西真能用吗,实验室里的成果,离真正的产品还差得远。
这篇论文讲了个新架构,但没做出实物,连流片都没做,更别提测温度、噪声、良率这些事,作者是大学老师,不是企业工程师,台积电的28nm芯片早就量产了,ADI的产品用在工业设备上,他们看重的是稳定、可靠、能大批量生产,论文解决不了这些实际问题。

论文多,产品少,是由于咱们缺成熟的工艺线,EDA工具用着不顺手,材料和封装也跟不上,教授们忙着发论文、争经费,没人愿意下工厂改电路,企业那边,华为、韦尔这些公司不靠论文翻身,靠的是反复试错,听客户说话,一点点磨出来。
真正做出芯片的是中电科55所,2023年他们把射频芯片量产了,杭州芯海2024年把ADC芯片装进了新能源车,这些事没人提,也没上热搜,那篇《自然》论文更像是学术圈的面子活,不是产业真正在跑的引擎。
别把发论文当成了赢,它的确 有分量,作者本事不小,但以为发篇稿子就能破了国外的垄断,那就太简单了,芯片真正往前走,是中芯国际盖新厂,是长电科技改封装,是小公司熬了五年才卖出去第一单货。
谁真愿意花一千万去试产,哪家代工厂肯给你排期,这才是接下来得问的,掌声好听,真干活难,模拟芯片这条路,得一块一块地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