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普通人写的绘图软件,让中国地铁设计团队甩开了AutoCAD,还被微软点名表扬。

这不是科幻,是真事。

AARC这个项目,三年前只是GitHub上一个没人注意的小仓库,开发者是个在深圳做工程制图的90后,他嫌市面上的工具太卡、太贵、不能手机改图,干脆自己写了个能在线协作的绘图工具。
没人想到,三年后,它成了地铁设计、半导体工厂、物流仓库都在用的“隐形神器”。
它没有大公司背书,没有营销预算,靠的是一行行代码和真实工地的反馈,硬生生把一个专业工具做成了行业标准。
它为什么能赢?
不是由于功能多,而是由于它懂人。
AutoCAD能画得准,但你拿着电脑在工地改图?
风一吹屏幕晃,手一抖就画歪。
AARC不一样,它在iPad上能用ApplePencil画线,压感识别比许多专业数位板还稳。
工人在施工现场用手机点两下,把管道走向改了,设计院那边立刻看到变化,不用再等邮件、不用再传文件。
深圳地铁14号线支线的团队说,以前一个方案要改七遍,来回沟通两周,目前三天搞定。
这不是效率提升,是工作方式被重写了。
技术上它没玩花的,用的是Vue3、TypeScript、.NET6,都是成熟技术,但组合得刚刚好。
百人同时在线画图,延迟不到200毫秒,跟用微信发语音差不多快。
这不是靠服务器堆出来的,是用SignalR做实时通信,把数据流精准压到最低。
更狠的是,它支持DWG格式双向转换,也就是说,你以前用AutoCAD做的图,可以直接拖进来继续改,不用重做。
这招太机智了——不逼你换习惯,而是让你习惯它。
它还悄悄做了许多没人注意的细节。
列如“磁性吸附”,画线的时候,只要两个点离得五毫米以内,自动就贴在一起,再也不用靠眼睛对齐。
在洁净室设计里,工程师要画成千上万条管线,错一点,整个无尘车间就报废。
AARC的智能对齐算法支持22.5度、30度这些工程常用角度,不是随意拉一条线,是按行业标准来的。
这些功能,不是开发者拍脑袋想出来的,是深圳、上海、苏州的工厂工程师一个一个提出来的,GitHub上30%的issue都是真实用户写的“这里卡了”“这里不对”。
最让人没想到的是,它连移动端都做透了。
iPad Pro上能流畅渲染两万个图形元素,不卡、不闪、不掉帧。
这背后是PointerEvent统一处理触控,连手指误触都做了算法过滤。
你想想,一个专业工程工具,能在手机上用,还能用笔画得准,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。
目前,它成了工地现场的“电子图纸本”。
它不收钱,开源的。
可它不缺钱。
微软把它当案例写进博客,说这是“Web端协作的教科书级实现”。
Gitee把它评为年度最有价值开源项目,B站上配套教程播放量超50万,全是工程人自发转发的。
目前,核心团队在准备做企业版SaaS,不是为了赚钱,是为了把这套逻辑卖到更多行业。
半导体厂用它画洁净管道,物流公司用它画仓库动线热力图,搬运时间直接降了15%。
这些都不是宣传词,是实打实的数据。
有人会说,这不就是个绘图软件吗?
有什么了不起?
可你想想,为什么中国这么多工业软件,做得再大,还是被国外卡脖子?
由于它们总想着“我比你功能全”,而不是“我比你更懂你怎么用”。
AARC不跟AutoCAD比谁图标多、谁菜单复杂,它只问一个问题:你在工地上,最烦的是什么?
是等文件?
是改不了图?
是画不准角度?
是手机不能用?
它就解决这四个问题,别的都不碰。
它没有烧钱砸广告,没有请明星代言,没有找投资人画大饼。
它靠的是真实场景里的一个又一个“痛点”,一个又一个“改了就能用”的细节,把专业工具从实验室拉到了泥地里、拉到了工棚里、拉到了工程师的裤兜里。
目前,它已经不是一个人的项目了,是几千个工程师用脚投票选出来的工具。
它证明了一件事:真正的创新,不在实验室,不在PPT里,而在那些没人写进报告的、脏兮兮的、满是油污的施工现场。
你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我们总在等“大公司”来改变行业?
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只有烧钱、有背景、有专利的东西才叫创新?
AARC告知你,不是的。
有时候,一个普通程序员,蹲在工地边上,听工人骂了一句“这软件真难用”,然后回去改了三天代码,就能撬动整个行业。
你还在用那些又贵又慢、只能在办公室用的软件吗?
你有没有想过,也许下一个改变你工作的工具,不是来自微软、不是来自西门子,而是一个你从没听说过的开源项目,来自一个你根本想不到的人?
你愿意为一个真正懂你的人,换一次工具吗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