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普门槛:具有高中数学基础即可。
我们说一个小的容易引起误导的知识点,虽然它不那么重大,但是较真起来,我信任许多人都会弄错。

一般来说,讲逻辑初步时,我们可能会用到这个图。一开始学,你要是没什么想法是正常的,但是如果接触了一段时间数学,再看这个图你应该有想法:
既然数学上我们常用逆否命题来替代原命题,这就是说在真值意义上【同真同假】它们是等价的,可以相互替换的,那么上图说否命题和逆命题也是互为逆否命题,那么是说它们也可以互换?它们也同真同假?一个命题的否定怎么和命题的逆命题同真同假呢?这不对吧。
不知道目前的高中教材里没有这个东西,也不知道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有没有讲透彻。如果你有上面的疑问是正常,当然了如果你已经知道了其中的“区别”自然另当别论。
在数学上,命题的否定和命题的逆命题是各自独立的,它们的真值没有关联性。但更重大的是,我们从来不用上面的“否命题”来否定一个命题,由于,“否命题”压根就是不是“命题的否定”!
第一,上图是正确的,这没啥说的。问题在于,当讲到否命题时,有几个教师会告知你类似这样的话:这里的否命题不是命题的否定,它们不是一回事!
正由于上图正确,所以否命题与逆命题是等价的【由于它们互为逆否命题】,所以从真值的角度来说,你完全可以用逆命题来替代否命题,就像你可以用逆否命题来替换原命题一样。
因此,我们对否命题没啥说的,在真正的数学证明中它极端少见,唯一真正体现作用的地方,就是逆否命题的使用。列如,若x>5,则x>7。它的逆否命题就是先做逆命题,然后按上面的否命题的定义进行操作,结果就是:若x≤7,则x≤5。
除此之外,否命题的“否定方式”不单独出目前数学的证明中,由于它本质上就是逆命题。
而对于类似命题p→q的“命题的否定”,才是数学上真正想要表达否定的意思,它直观上就是说命题p→q不成立。数学上常用的是“p且非q”。还是看上面的例子,我们思考反证法,看看它是怎么运作的。
对于命题若x>5,则x>7,反证法是说,假设命题不成立,即它的否定成立,那么它的否定是什么样的呢?我们一般会这么写:
假设命题不成立,此时x≤7,......
那么好了,反例怎么找呢?由于还有前提条件没用,即x>5。这个条件的使用意味着“大于5的数必然不超过7”,这显然是错误的,你可以随意找一个数,列如8,然后说,这与8的存在是矛盾的,于是假设不成立。
注意看,我们用到了前提x>5,它并没参与到反证法的“命题的否定”中,也就是说,在反证法的假设下,我们使用的命题是:x>5且x≤7,这正好体现了上面的:“大于5的数必然不超过7”——即两个条件【x>5和x≤7】是同时成立的。它是逻辑上的“且”关系。
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,命题若x>5,则x>7的否定是x>5且x≤7,即p→q的否定是“p且非q”。它根本不是前面图片中否命题的样子。
最后,我们可以形象地说明,为什么像p→q这样的命题,它的逆否命题与它有一样的真值:很简单,逆否命题就是先做逆命题后做否命题【当然了,先做谁实则不重大,你可先做否命题】,注意,这里的否命题就是前面图片上的否命题,而不是“命题的否定”。由于否命题和逆命题是逆否关系,它们可以替换,所以我们把第二次的否命题换成逆命题,最终的真值是不变的,因此对p→q做逆否命题,相当做了两次逆命题,即先变成q→p,在变成p→q。你看,它依旧是它自己。
但是必须承认,在口语中,几乎否命题就是命题的否定,这是表达习惯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