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?明明本地测试时事务跑得好好的,一上分布式环境就频繁出现数据不一致 —— 订单支付成功了库存没扣,用户充值到账了积分没增加,排查半天还找不到根因?
实则不光是你,几乎每个接触分布式系统的开发都会栽在 “事务一致性” 这个坑里。这背后藏着分布式架构的核心矛盾:当业务被拆分成多个独立服务,每个服务都有自己的数据库,传统单机事务的 ACID 特性根本兜不住跨服务的数据操作。就像几个人同时打理一个仓库,没有统一的指挥,很容易出现 “有人记账有人发货,账货对不上” 的混乱。
今天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,把分布式事务的解决方案和避坑点说透,看完直接能落地!
在单机系统里,数据库的事务管理器能轻松保证 ACID:要么所有操作全成功,要么全回滚。但分布式系统里,问题变得复杂多了:
这就是为什么你写的 “伪分布式事务” 总出问题 —— 只在代码里加个 try-catch,根本解决不了跨服务、跨数据库的协调问题。
这是最容易落地的方案,核心思路是 “用本地事务保证消息可靠,用消息驱动跨服务操作”,步骤特别清晰:
这个方案的优点是不依赖中间件,开发成本低;缺点是消息表与业务耦合,高并发下定时任务可能成为瓶颈。
Seata 是阿里开源的分布式事务框架,AT 模式是最常用的,本质是 “两阶段提交” 的优化,对开发几乎透明:
AT 模式的优点是开发侵入性低,性能比传统 2PC 好;缺点是需要部署 Seata Server,对数据库有必定性能影响(要写 undo log)。
如果你的业务链路特别长,列如 “下单→扣库存→支付→减余额→发积分→通知物流”,用前两种方案可能会由于超时导致失败,这时候 Saga 模式就派上用场了:
Saga 模式的优点是支持长事务,性能好;缺点是只能保证最终一致性,补偿逻辑的设计比较复杂,还要处理 “补偿失败” 的极端情况。
忽略幂等性:重试机制是解决分布式问题的常用手段,但如果接口不幂等,重试一次就会多扣一次库存。解决办法:给每个请求加唯一 ID,服务端校验 ID 是否已处理过。
滥用 “强一致性”:不是所有场景都需要实时一致,列如积分发放延迟 1 分钟用户根本感知不到,用最终一致性方案能大幅提升性能。
日志打印不规范:出问题时找不到关键日志,排查效率极低。提议在事务的每个节点打印全局事务 ID、业务 ID、操作前后的数据快照。
没思考中间件故障:列如 Seata Server 挂了怎么办?要做好降级方案,列如暂时切换到本地消息表模式,或者人工介入处理。
看完这 3 套方案你会发现,分布式事务根本没有 “一招鲜” 的完美解决方案:本地消息表适合小团队快速落地,Seata AT 模式适合标准微服务架构,Saga 模式适合长事务场景。
我们能做的,是先明确业务的一致性要求 —— 是 “必须实时一致” 还是 “最终一致即可”?再结合团队技术栈和系统性能瓶颈,选择最适配的方案。甚至许多时候,还需要把不同方案结合起来用,列如核心环节用 Seata 保证强一致,非核心环节用本地消息表保证最终一致。
最后想问一句:你在项目中踩过哪些分布式事务的坑?当时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,咱们一起避坑升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