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最近,一个由华人领衔的团队Dedalus Labs宣布获得了11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,引爆了科技圈的热议。
他们提出一个大胆愿景:只用5行代码就能构建功能完整的AI Agent,而开发者甚至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工具在市场上“躺赚”。
这听起来像天方夜谭,却正在变成现实,过去,开发AI Agent需要处理大量繁琐配置和集成工作,仿佛在迷宫里绕路,如今,Dedalus尝试用一套基础设施让这一切变得像点外卖一样简单。


许多开发者曾抱怨,构建一个能调用外部工具的AIAgent,简直是一场噩梦,你不仅要写大量“胶水代码”来连接不同API,还得处理认证、数据格式兼容和错误重试等问题。
一个看似简单的功能可能耗掉一整周时间,这种挫败感在技术论坛上随处可见,反映出整个领域的普遍难题:不是模型能力不足,而是工程实现太复杂。
Dedalus Labs的创始人Cathy Di在融资公告中直言,他们厌倦了那些与实际需求脱节的开发工具,现有方案要么是限制灵活性的可视化编辑器,要么将开发者绑定在特定模型提供商上,缺乏生产环境所需的可靠性。

Dedalus的解决方案是构建一个基础设施层,把非线性Agent工作流简化为类似函数调用的操作。他们的初版产品就能将部署MCP服务器从数天压缩到三次点击完成,这种效率提升不是小修小补,而是跨越式的进步。
有意思的是,Dedalus对“Agent工作流”的理解独树一帜,他们认为,真正的智能工作流本身就是Agent,模型与工具的动态编排,而非硬编码的线性流程。开发者只需定义目标、选择工具和防护栏,剩下的交给Agent自主决策。
这种思路打破了传统自动化工具的僵化模式,让AI能适应真实场景的不可预测性。那么,是什么协议在背后支撑这种灵活性呢?


MCP是Anthropic推出的开放协议,它的核心作用是让AI模型能以标准化方式调用外部工具。
如果每个工具都有自己的接口、认证和数据格式,开发者就得为每个工具写适配代码,既耗时又难维护。MCP的出现改变了局面,它像一套通用语法,让AI只需学会协议就能调用任何支持MCP的工具,无需重复学习特定API。
在MCP之前,构建一个多工具Agent就像手工组装一台复杂机器,每个零件都得定制。例如,集成Git Hub API、数据库和搜索引擎需要大量胶水代码,而MCP将这些零件标准化,开发者只需关注业务逻辑。

Dedalus Labs将MCP视为“Agent的语言”,并指出,随着AI自主性提升,可寻址的市场不再只是人类用户,还包括代表人类工作的Agent。未来,将服务以MCP形式暴露,可能和今天提供API一样必要。
Dedalus更进一步,通过基础设施降低MCP的使用门槛,他们的平台支持工具自动发现和调用,开发者无需关心底层配置,这种标准化不仅节省时间,还促进了工具生态的繁荣。

Dedalus Labs的核心产品是一个SDK和基础设施平台,号称用5行代码就能搭建多功能AI Agent。

列如你想构建一个能访问Git Hub、查询数据库并生成报告的Agent,传统方式需要数周集成,而用Dedalus,只需指定工具和提示词,SDK自动处理认证、编排和错误恢复。
这背后是精心设计的抽象层:它支持多模型切换、本地与云端工具链混合使用,并提供流式传输能力。
更吸引人的是他们的托管MCP市场。开发者可以像“应用商店”一样浏览社区贡献的工具,网页搜索、代码执行、数据分析等,通过简单标识符直接调用。

此外,Dedalus即将推出货币化功能,开发者上传自己的Agent或工具,每次被调用可获得分成,据说创作者比例高达80%,且支付即时到账,这创造了“被动收入”机会,让工具开发从成本中心变为盈利渠道。
Dedalus还解决了企业级需求,他们开发的MCP授权服务器是业界首个生产级解决方案,管理多服务的安全与访问控制,未来计划开源。这意味着企业可以集成外部工具而不必自建授权系统,兼顾了灵活性与安全性。
从技术到生态,Dedalus的布局显示,他们不只是在做工具,而是在构建Agent时代的“操作系统”。


Dedalus Labs的融资和技术突破,标志着AIAgent开发正从“手工作坊”走向“工业化生产”,1100万美元的投资和众多行业大牛的背书,印证了市场对简化AI基础设施的迫切需求,不仅降低了开发门槛,还开辟了新的创造者经济模式。
这种变化让更多人可以专注于创新而非实现细节,就像云计算让初创公司无需自建机房一样。随着MCP协议的普及和Dedalus等平台的成熟,我们可能迎来一个“Agent无处不在”的时代,它们嵌入各类应用,自主协作完成任务,而标准化协议确保互操作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