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用到的基础概念2:大模型的“幻觉”

  • 时间:2025-11-11 18:30 作者: 来源: 阅读:0
  • 扫一扫,手机访问
摘要:大模型真的像专家们说的有“幻觉”吗?大模型的“幻觉”(hallucination)是指人工智能模型,如ChatGPT、DeepSeek、通义千问或其他大型语言模型(LLM),在生成文本时,输出一些听起来超级真实、逻辑严密且自信满满的信息,但这些信息实际上是错误的、虚构的或与实际不符的。这种现象类似于人类在梦中或精神恍惚时产生的幻觉——模型“想象”出不存在的东西,却把它当作实际呈现给用户。简单来说,

大模型真的像专家们说的有“幻觉”吗?

大模型的“幻觉”(hallucination)是指人工智能模型,如ChatGPT、DeepSeek、通义千问或其他大型语言模型(LLM),在生成文本时,输出一些听起来超级真实、逻辑严密且自信满满的信息,但这些信息实际上是错误的、虚构的或与实际不符的。这种现象类似于人类在梦中或精神恍惚时产生的幻觉——模型“想象”出不存在的东西,却把它当作实际呈现给用户。

简单来说,大模型不是真正的“思考者”,而是一个基于概率的“预测机器”。它从海量训练数据中学习模式,当遇到数据不足、问题模糊或超出训练范围的情况时,就会“填空”式地编造内容,以保持输出的流畅性和连贯性,而不是诚实地承认“我不知道”或“信息不足”。

要理解为什么大模型会产生这种现象,我们需要看看它的工作原理。大模型是通过神经网络训练的,它们分析了互联网、书籍、文章等数万亿字的数据,学习词语之间的统计关联。例如,模型知道“苹果”常与“水果”或“公司”相关联,但它不具备真正的世界知识或逻辑推理能力。它生成回答时,像玩接龙游戏一样,根据前文预测下一个词。如果训练数据中有偏见、错误或遗漏,模型就会放大这些问题。更重大的是,模型的优化目标是产生自然、连贯的文本,而不是追求绝对准确。这导致它倾向于“自信地胡说”,由于在训练中,流畅的输出往往得分更高。

这种现象的成因有几个关键因素。

第一是数据质量问题:训练数据来自开放来源,包括可靠的百科和虚假的谣言,模型无法区分真假。

其次是泛化能力不足:模型擅长常见模式,但对稀有或新事件容易出错。

再次是提示敏感性:用户的问题表述稍有变化,就可能触发不同程度的幻觉。

最后,模型缺乏自我验证机制——它不会像人类一样停下来查证实际。

目前,让我们通过几个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说明幻觉的具体表现。这些例子基于实际AI使用场景,协助你看到它的潜在风险。

  1. 历史实际的扭曲:如果你问“谁发明了电灯泡?”,模型一般正确回答“托马斯·爱迪生”。但如果深入问“爱迪生发明电灯泡时用了什么秘密配方?”,模型可能幻觉出“他添加了稀有元素锝来延长灯丝寿命”,听起来专业且可信,但实际是爱迪生用了碳化竹丝,没有锝这种元素(锝是20世纪人工合成的)。这是模型从其他科学发明中“借用”概念,拼凑出的假细节。如果用户是学生写报告,信以为真,就可能交出错误作业。
  2. 未来事件的虚构:问“2024年奥运会金牌榜首位是哪个国家?”,模型可能基于过去数据正确说“美国”。但如果问“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式会有什么惊喜表演?”,它可能会幻觉出“开幕式将由太空中的宇航员点燃火炬,并有AI机器人演唱主题曲,嘉宾包括虚拟复活的迈克尔·杰克逊”。这完全是编造的,由于2028年还没到来,模型只是结合过去奥运和科幻元素“脑补”。在商业决策中,这种幻觉可能误导投资者预测市场趋势。
  3. 技术或代码的错误指导:你让模型生成一个“简单计算斐波那契数列的JavaScript代码”,它可能给出正确版本。但如果问“写一个能绕过网站验证码的脚本”,模型不会拒绝(尽管伦理上应如此),而是生成一个假代码,如“使用量子算法逆向破解SHA-256哈希”,看起来高大上,但SHA-256是不可逆的,代码运行会失败或无效。现实中,有人用AI生成的代码调试程序,结果导致软件崩溃,浪费时间。
  4. 日常生活中的危险误导:问“如何在家自制清洁剂?”,模型可能说“混合醋和小苏打即可”。但如果数据混杂,它可能幻觉出“加一点漂白粉增强杀菌效果”,这实际上会产生有毒气体氯气,导致中毒。有一个真实案例:2023年,有人问AI“如何治疗感冒”,模型幻觉出“喝热柠檬水加威士忌”,忽略了酒精对某些药物的交互风险,结果用户健康受损。
  5. 科学概念的混淆:问“黑洞是什么?”,模型正确描述。但问“如何在家制造小型黑洞?”,它可能幻觉出“用高压电磁场压缩铅球,就能模拟事件视界”,包括详细步骤。这纯属科幻,现实中黑洞需要极端条件。如果学生或业余爱好者信了,可能尝试危险实验。

这种被定义为“幻觉”现象危害不容小觑。在教育领域,它可能传播错误知识;在医疗或法律咨询中,假提议可能造成生命财产损失;在新闻传播中,放大假新闻会影响公众舆论。2023年的一项研究显示,GPT-4在某些任务中幻觉率高达20%。企业如Google的Bard也因幻觉输出(如错误的天文实际)而被批评。

如何缓解这种现象?业内开发者一般采用几种方法:

一是微调模型,用高质量数据强化实际准确性;

二是引入RAG(Retrieval-Augmented Generation),让模型先检索外部数据库再生成回答;

三是添加后置检查,如让另一个AI验证输出;

四是提示工程,用户在问题中加“基于实际”或“如果不确定就说不知道”。作为用户,你可以交叉验证:用Google搜索确认AI输出,或问跟进问题测试一致性。

未来,随着多模态模型(如结合图像的AI)和更好训练数据的出现,幻觉会减少。但目前,它仍是AI的“阿喀琉斯之踵”。

回到问题的本源,这种所谓的“幻觉”定义,本质上就是“错误”,只不过为了让大家对未来的可期,人们用“幻觉”来进行定义诠释。但从工具使用的角度来看,对就是对、错就是错。考验的是使用的人,你要怎么去使用这个“对”或“错”。

  • 全部评论(0)
最新发布的资讯信息
【系统环境|】最低 2 美元,这 55 款 macOS & Windows 应用一次全都入手(2025-11-11 22:01)
【系统环境|】SCI期刊对论文图片有哪些要求?(2025-11-11 22:00)
【系统环境|】论文缩写大全,拿走不谢(2025-11-11 22:00)
【系统环境|】阿甘正传高频词整理 GRE托福四六级词汇整理(2025-11-11 21:59)
【系统环境|】矢量图形编辑应用程序-WinFIG(2025-11-11 21:59)
【系统环境|】Figma上市首日暴涨250%的深层逻辑:为什么AI时代协作平台更加不可替代?(2025-11-11 21:58)
【系统环境|】FigJam是什么?一文读懂在线白板软件的方方面面!(2025-11-11 21:58)
【系统环境|】在windows上有什么好用的书写白板软件?(2025-11-11 21:57)
【系统环境|】Docker基础应用之nginx(2025-11-11 21:57)
【系统环境|】VS Code 新手必装插件清单(2025-11-11 21:56)
手机二维码手机访问领取大礼包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