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模型真的像专家们说的有“幻觉”吗?
大模型的“幻觉”(hallucination)是指人工智能模型,如ChatGPT、DeepSeek、通义千问或其他大型语言模型(LLM),在生成文本时,输出一些听起来超级真实、逻辑严密且自信满满的信息,但这些信息实际上是错误的、虚构的或与实际不符的。这种现象类似于人类在梦中或精神恍惚时产生的幻觉——模型“想象”出不存在的东西,却把它当作实际呈现给用户。
简单来说,大模型不是真正的“思考者”,而是一个基于概率的“预测机器”。它从海量训练数据中学习模式,当遇到数据不足、问题模糊或超出训练范围的情况时,就会“填空”式地编造内容,以保持输出的流畅性和连贯性,而不是诚实地承认“我不知道”或“信息不足”。
要理解为什么大模型会产生这种现象,我们需要看看它的工作原理。大模型是通过神经网络训练的,它们分析了互联网、书籍、文章等数万亿字的数据,学习词语之间的统计关联。例如,模型知道“苹果”常与“水果”或“公司”相关联,但它不具备真正的世界知识或逻辑推理能力。它生成回答时,像玩接龙游戏一样,根据前文预测下一个词。如果训练数据中有偏见、错误或遗漏,模型就会放大这些问题。更重大的是,模型的优化目标是产生自然、连贯的文本,而不是追求绝对准确。这导致它倾向于“自信地胡说”,由于在训练中,流畅的输出往往得分更高。
这种现象的成因有几个关键因素。
第一是数据质量问题:训练数据来自开放来源,包括可靠的百科和虚假的谣言,模型无法区分真假。
其次是泛化能力不足:模型擅长常见模式,但对稀有或新事件容易出错。
再次是提示敏感性:用户的问题表述稍有变化,就可能触发不同程度的幻觉。
最后,模型缺乏自我验证机制——它不会像人类一样停下来查证实际。
目前,让我们通过几个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说明幻觉的具体表现。这些例子基于实际AI使用场景,协助你看到它的潜在风险。
这种被定义为“幻觉”现象危害不容小觑。在教育领域,它可能传播错误知识;在医疗或法律咨询中,假提议可能造成生命财产损失;在新闻传播中,放大假新闻会影响公众舆论。2023年的一项研究显示,GPT-4在某些任务中幻觉率高达20%。企业如Google的Bard也因幻觉输出(如错误的天文实际)而被批评。
如何缓解这种现象?业内开发者一般采用几种方法:
一是微调模型,用高质量数据强化实际准确性;
二是引入RAG(Retrieval-Augmented Generation),让模型先检索外部数据库再生成回答;
三是添加后置检查,如让另一个AI验证输出;
四是提示工程,用户在问题中加“基于实际”或“如果不确定就说不知道”。作为用户,你可以交叉验证:用Google搜索确认AI输出,或问跟进问题测试一致性。
未来,随着多模态模型(如结合图像的AI)和更好训练数据的出现,幻觉会减少。但目前,它仍是AI的“阿喀琉斯之踵”。
回到问题的本源,这种所谓的“幻觉”定义,本质上就是“错误”,只不过为了让大家对未来的可期,人们用“幻觉”来进行定义诠释。但从工具使用的角度来看,对就是对、错就是错。考验的是使用的人,你要怎么去使用这个“对”或“错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