机电工程管理与实务
4.9、 冶炼设备安装技术 (2025年版)

4.9.3 轧机设备安装技术
1.轧钢工艺设备


1)轧钢设备
(1)轧钢主要设备:一般把使轧件产生塑性变形的机器称为轧机。轧机由工作机 座、机架、传动装置(接轴、齿轮座、减速机、联轴器)、主电机、轧辊等组成。这一机器系统称主机列,也称轧钢主要设备。

(2)辅助设备:运输设备,如纵向运输轧材的辊道,垂直方向运输轧件的升降 台,横向运输轧件的拉钢机和移钢机;加工设备,如切断轧件的剪切机和锯机,矫直轧 件的矫直机,卷取轧件的卷取机;其他精整设备,如翻转件用的翻钢机,回转轧件用 的回转台,冷却轧件用的冷床;以及收集、酸洗、打印、包装等工序所用的各种机械
240 、第1篇 机电工程技术
设 备 。
2)轧机的分类
(1)轧机按用途可分为:开坯轧机、型钢轧机、板带轧机、钢管轧机和特殊轧机 (如横轧机、轮箍轧机等)。
(2)按轧辊在机座中的布置形式可分为:具有水平轧辊的轧机、具有立式轧辊的 轧机、具有水平轧辊和立式轧辊的轧机、具有倾斜布置轧辊的轧机以及其他轧机五种 形 式 。
(3)按轧机布置形式可分为:单机架式、多机架顺列式、横列式、连续式、半连 续式、串列往复式、布棋式等。
2.轧机设备安装要求
1)轧机设备安装精度要求
轧机设备安装精度等级可划分为I、Ⅱ 两级:
(1)I 级精度项目应包含板带轧机、粗轧与精轧的带材连轧机、平整机、管材连 轧机、高速线材轧机、棒材轧机、型材连轧机、中厚板成品轧机等。
(2)Ⅱ级精度项目应包含开坯机、钢坯轧机、穿孔机、焊管轧机等。
2)轧机机架吊装
轧机机架吊装方法有:行车吊装法、流动式起重机吊装法、专用起重装置吊装法等。

(1)行车吊装法
① 利用车间内单台行车进行吊装,操作简单、安全可靠、作业成本低,是最常用 的吊装方法之一。吊装前,第一要校核起重能力和提升高度能否满足吊装要求,并思考 机架运输车的进场路线、进车方向、卸车、起吊位置及吊点的设置等问题。
② 在单台行车不能满足吊装要求的情况下,利用生产车间内已有的两台行车辅助 平衡梁共同抬吊轧机机架的吊装方法。使用双机抬吊法时,要根据轧机机架的重量、行 车的起重能力、两行车吊钩间距尺寸和提升高度进行设计和验算。
(2)流动式起重机吊装法
要根据轧机机架重量及厂房高度选择适用的流动式起重机械,同时思考吊车的站 位处地基承载力能否满足的问题;此法适用于单机架轧机机架的吊装,施工成本相对 较 高 。
(3)专用起重装置吊装法
适应不同环境下吊装作业的专用起重装置,如横向滑移垂直液压顶升装置、智能 液压提升装置和全自动液压顶升装置,可完成超重超高轧机机架的安装工作,不受机组 行车、厂房结构等情况影响。
3. 主机设备安装要求
1)安装程序
基础验收→基准点、线设置→垫板安装→轧机底座安装→机架安装→上下横梁安 装→轧辊调整装置安装→轧辊平衡装置安装→换辊装置安装→轧机主传动装置安装→设 备机体配管→二次灌浆→支撑辊、工作辊安装→试运行。

2)基础验收、基准点和基准线设置及垫板安装要求
(1)设备安装前应进行基础的检查验收,设备基础交接资料要齐全。
第4章 工业机电工程安装技术、241
(2)依据设计施工图和测量控制网绘制基准线和基准点布置图,确定中心标板和 基准点位置,并应设立永久性基准线和基准点;同时应在主要设备基础周边埋设沉降观 测点,定期进行沉降观测,并做好记录。
3)轧机底座安装
(1)轧机底座的调整顺序是依据轧制中心线和机架窗口中心线为基准,第一找平 找正出口侧底座,并以出口侧底座为基准调整入口侧底座。
(2)单机架轧机底座安装主要检测项目:两底座标高、两底座纵横向中心线、入 口侧和出口侧底座水平度、同一台轧机两底座间水平度、入口侧底座相对轧机中心线平 行度、同一台轧机两底座间平行度。
(3)连轧机底座安装时,宜以中间轧机为基准向两侧轧机底座延伸,并应检查相 邻轧机两底座间的水平度和平行度。
4)轧机机架安装
(1)轧机机架的安装应检查机架垂直度、水平度、中心线、机架窗口在水平方向 的扭斜、两机架窗口中心线的水平偏斜及连轧机相邻两机架平行度等。
(2)轧机机架中心线测量时,应以轧机机列中心线和轧制中心线为基准,在轧机机架窗口面和内侧面测量。




(5)轧机机架的精调就是以基础沉降观测为依据,如果基础沉降均匀,各部安装 精度检查均在标准内,则不需再进行精调,直接进行二次灌浆;如果基础沉降不均匀, 产生较大的偏沉,安装精度在重大项目上达不到技术要求,待沉降基本稳定后要进行 精 调 。
5)轧辊调整装置及轧辊平衡装置安装
(1)齿轮传动及蜗轮蜗杆传动减速机的齿侧间隙、齿顶间隙、齿啮合接触面积和 传动轴轴向窜动量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,减速机各部件应密封严密。
(2)横楔和纵楔调整装置的斜面接触应紧密、调整灵活,操作侧和传动侧与轴承 座接触面的标高应一致。
6)传动装置安装
(1)传动装置的最终调整应在轧机基础沉降趋于稳定、轧机机架安装验收后进行。
(2)传动装置中心线的调整应以轧制中心线和轧机机列中心线为基准,其标高调 整应以轧机底座的实际标高为基准。
(3)整体安装的传动电机水平度以转子轴颈为测量面,分体安装的传动电机以转 子两轴承座剖分面为水平度测量面,装配后仍在转子轴颈处进行复核。
7)换辊装置安装
(1)安装顺序:支承辊机内换辊轨道 → 支承辊换辊油缸 → 工作辊机内换辊轨道 → 工作辊换辊装置基础架 →工作辊横移台车轨道 →横移台车及横移液压缸 →工作辊换辊台
2 4 2、第 1 篇 机 电 工 程 技 术
车轨道及齿条→工作辊换辊台车。
(2)工作辊、支承辊换辊装置安装时,应以轧机机列中心线为基准调整工作辊换 辊轨道纵向中心线、支承辊换辊车滑道纵向中心线;应以机架内换辊轨道标高为基准, 调整轧机工作辊轨道和支承辊换辊车滑道标高;在轧机工作辊换辊轨道面和支承辊换辊 车滑道面上测量水平度;检查换辊轨道(滑道)与机内换辊轨道(滑道)接头处高低差、 同一截面两轨道(滑道)上平面高低差;检查液压缸的纵、横向中心线和水平度。
8)试运行
(1)轧机低速压下装置、高速压下装置往返运转均不应少于5次,高低极限位置 准确。
(2)主传动电动机空载试运行不应少于0.5h; 电动机带动减速机试运行不应少于 0.5h; 电动机带动减速机、齿轮机座试运行不应少于0.5h; 电动机带动减速机、齿轮机 座和轧机试运行,按额定转速的25%、50%、75%、100%分别试运行不应少于2h。
(3)换辊装置及其他设备往返运行均不应少于5次,停止位置应符合设计文件的 规定。
(4)试运行设备轴承温度应正常,滚动轴承温升不超过40℃,且最高温度不得超 过80℃;滑动轴承温升不超过35℃,且最高温度不得超过70℃。
4.辅助设备安装要求
1)卷取机、开卷机安装要求
(1)卷取机按其结构可分为:卷筒式卷取机、无卷筒式卷取机;按用途可分为:热 带钢卷取机、冷带钢卷取机、小型型钢与线材卷取机。开卷机广泛用于连续式或可逆式 冷轧机及其连续作业机组中。
(2)卷取机、开卷机设备精度等级划分为I 、Ⅱ 级;卷取速度大于10m/s 划分为 I 级,如酸连轧机组、酸洗涂层机组、连续退火机组、热镀机组、冷轧重卷横切机组 等;卷取速度小于10m/s 划分为Ⅱ级,如热连轧地下卷取机。

(3)开卷机重点检查纵横向中心线、标高、底座和卷筒水平度、卷筒相对机组中 心线的垂直度。开卷机的水平度允许偏差: I 级为0.05/1000,Ⅱ级为0.10/1000;开 卷机卷筒相对机组中心线的垂直度允许偏差: I 级为0.05/1000,Ⅱ级为0.10/1000。

(4)卷取机以机列中心线为基准,在底座出口方向的侧滑道面上测量卷取机纵向 中心线;以机组中心线为基准,测量滑道端部相对基准的设计尺寸,确定卷取机横向中 心线。卷取机卷筒相对机组中心线的垂直度允许偏差为0.10/1000,且卷筒悬臂端应偏向出料方向;卷筒水平度允许偏差为0.10/1000,且要求悬臂端应高于固定端。
(5)卷取机、开卷机试运行:卷筒试运行前应安装安全套筒,卷筒的外置轴承架 应处于工作位置。卷筒涨缩液压缸和机体移动液压缸分别往返运行均不应少于5次。冷 轧回转式双卷筒卷取机回转机构反复运行不应少于5次,卷筒的停止位置应准确。卷筒 连续运转不应少于2h。
2)剪切设备安装要求
(1)钢坯剪切机换刃装置安装以机架中心线为基准,测量换刃装置轨道中心线, 允许偏差为0.3mm; 以轧制中心线为基准,测量横移底座上滑道中心线,允许偏差为
1.0mm。
第4章 工业机电工程安装技术、 243
(2)飞剪机以机组中心线为基准,测量底座的纵向中心线,以剪刃中心线为基准, 测量底座的横向中心线,在底座与机架结合面上测量底座的标高和水平度。
(3)剪切机连续试运行不应少于2h。焊接连接部位不得出现变形、开裂等缺陷。 在运转中,传动部件转动应灵活、平稳,无异常振动和声响。
4.9.4 空分与制氧设备安装技术
1.制氧设备组成
(1)原料空气过滤加压系统。主要设备:空气过滤器、空气压缩机。
(2)空气预冷及净化系统。主要设备:空冷塔、水冷塔、分子筛吸附器。
(3)空气分离系统。主要设备:空分塔(冷箱),为集冷箱结构、内部容器、设备 及管道为一体的整体设备。包括:膨胀机、低温液体泵、主换热器、精馏塔、冷凝蒸发 器、粗氩塔、精氩塔、过冷器等。
(4)产品气体压缩及输送系统。主要设备:氧气压缩机组、氮气压缩机组等。
(5)低温液体储备系统。主要设备:低温液体储罐、液体泵、蒸发器等。
(6)控制系统。包括电控和自动化仪表控制系统,大型空分设备都采用计算机集 散控制系统,可实现自动控制。
2. 制氧设备安装要求
(1)制氧机冷箱装置(空分塔)安装流程:基础交接验收 →基准线、点的设置 → 坐浆垫板设置→冷箱下部结构安装→塔器安装→冷箱上部结构安装→大口径管道就位→ 冷箱结构封顶→管道安装→系统吹扫试压→工艺检查→裸冷试验→珠光砂充填。
(2)预制板型冷箱一般先安装基板、底层箱体,调整后焊接,组装下部冷箱板, 待精馏塔下塔及粗氩塔吊装就位后,安装上部冷箱结构,待精馏塔上塔吊装就位找正 及大口径管段吊入冷箱后,进行冷箱钢结构封顶。冷箱内的塔器吊装采用双机抬送法 进 行 。
3.冷箱安装要求
1)基础验收、基准线和基准点的设置
(1)设备安装前应进行基础的检查验收并进行基础复测,根据基础交接资料,重 点检查设备基础强度、抗冻等级、抗渗等级、抗压强度及导热系数是否满足设计要求, 复测设备基础轴线位置、标高、外形尺寸和地脚螺栓位置等。
(2)设备就位前,应按施工图并依据测量控制网绘制中心标板及标高基准点布置 图,按布置图设置中心标板及标高基准点,并应测量投点。
2)冷箱结构安装要求
(1)重点控制箱体的中心线和垂直度,检查每层箱体的顶面标高和同层箱体顶面 高差、同层箱体上平面对角线差、相邻箱板接头错位、冷箱总体高度和总体垂直度。
(2)冷箱外部面板焊接采用密封焊,焊接应有相应的焊接工艺评定报告,并应根 据焊接工艺评定报告编制焊接作业指导书。
3)塔器设备安装要求
(1)塔器设备安装方位应与设计图纸一致,重点检查精馏塔上塔、精馏塔下塔、上 塔和下塔组对焊接后的垂直度。
2 4 4 、第 1 篇 机 电 工 程 技 术
(2)塔器现场组对对接焊缝质量等级
① 当采用对接接头时,焊缝应进行射线检测,焊缝质量等级应符合《承压设备无 损检测第2部分:射线检测》NB/T 47013.2—2015中的Ⅱ级规定,仅因气孔缺陷超标 的可放宽至Ⅲ级合格。
② 当采用搭接接头双面角焊时,焊缝应进行着色渗透检测,焊缝质量等级应符合 《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5部分:渗透检测》NB/T 47013.5—2015中 的I 级规定。
③ 现场组对塔器焊缝外观质量应符合《现场设备、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规范》 GB 50236—2011中焊缝质量分级标准的Ⅱ级规定。
4)冷箱内铝镁合金管道安装要求
(1)管道脱脂
管道脱脂宜设专用的脱脂场所,所有阀门和管道及管道附件应进行脱脂处理,脱 脂剂宜选用四氯乙烯或三氯乙烯等溶剂,严禁使用四氯化碳溶剂。
(2)管道清洗脱脂检验方法
① 滤纸擦拭法,用清洁干燥的白色滤纸擦抹脱脂件表面,纸上无油脂痕迹为合格。
② 紫光灯照射检查法,脱脂后用波长320~380nm 的紫外光检查脱脂件表面,无 油脂荧光为合格。
③ 樟脑检查法,用蒸汽吹扫脱脂时,盛少量蒸汽冷凝液于器皿内,并放入数颗粒 度小于1mm 的纯樟脑,以樟脑不停旋转为合格。
④ 溶剂分析法,用有机溶剂脱脂时,取样检查合格后的脱脂剂,油脂含量不超过 125mg/m² 为合格。
(3)管道安装要求
① 管道安装顺序遵循先大口径管、后小口径管,先长管、后短管,先主管、后支 管的原则。在同一高度平面内,以精馏塔或其他空分设备为中心,先里面的管道,后外 面的管道。
② 冷箱外氧、氮、氩等液态产品管道,当采用隔热套管保冷时,应先安装内部管 道,焊缝射线检查和系统压力试验合格后,再装隔热套管并充填绝热材料,绝热材料充 填应密实。
(4)管道焊接要求
① 冷箱内管道宜采用氩弧焊焊接,冷箱管道的焊接应有相应的焊接工艺评定报告, 并应根据焊接工艺评定报告编制焊接作业指导书。
② 铝镁合金管道固定口焊接时,大于或等于DN100 的管道可采用嵌入式复合衬圈; 小于DN100 的管道可采用嵌入式不锈钢衬圈。
5)管道试压要求
空分塔内系统多,压力等级不同,应按系统、压力等级设置不同的试压回路分别 试压。试验介质宜采用干燥无油的压缩空气、氮气。
(1)冷箱内管道应做强度试验,试验压力应为工作压力的1. 15倍,稳压10min, 压力不降为合格。
(2)冷箱内管道应在强度试验合格后做严密性试验,并应将强度试验后的压力降 至工作压力,稳压30min, 用发泡剂检验,不泄漏为合格。
第4章 工业机电工程安装技术、245
(3)冷箱内管道应做泄漏量试验,试验压力应为工作压力,停压12h, 在试验压力稳定30min 后,开始记录起点压力、起点温度,泄漏率不应大于2.5%为合格,泄漏率
应按式(4.9- 1)计算:
式中 Q—— 泄漏率(%);

(4.9-1)
P₁——起始绝对压力(MPa); T₁——起始热力学温度(K); P₂—— 终点绝对压力(MPa); T₂——终点热力学温度(K)。
6)管道吹扫要求
(1)吹扫气源应采用洁净、干燥、无油的压缩空气。当采用空压机吹扫时,空气 预冷、净化系统应投入运行。吹扫的压力,低压系统宜为0.04~0.05MPa, 高压系统宜 为0.25~0.40MPa, 不得超过容器和管道的工作压力,流速不应少于20m/s。
(2)空分系统的吹扫应先吹扫冷箱外系统、后吹扫冷箱内系统;冷箱外管道吹扫 时,凡与冷箱内相连接的阀门应关闭。
(3)各系统的吹扫应反复多次进行,吹扫时间不应少于4h; 采用沾湿的白色滤纸 或白布放在吹扫出口处,经5min 后,在纸或白布上应无机械杂质为合格。
(4)吹扫后系统恢复应符合清洁度要求,不得再进行影响管内清洁的其他作业。
7)裸冷试验要求
(1)裸冷是在塔内管道、阀门和空分设备全部安装完毕,并进行了全面加热和吹除 后,在冷箱充填珠光砂、矿棉前,对冷箱系统的设备、管道进行冷状态下的开车冷冻, 是对空分设备低温的考核。
(2)裸冷试验要求:
①裸冷试验应进行至膨胀机进、出口温度不再下降,设备、管路外表面上结白霜 后,保持时间不应少于4h。
②在结白霜状态下,系统各部位应无变形、无泄漏。
③裸冷试验结束后和化霜前应对冷箱内所有法兰、阀门及支架的连接螺栓进行 紧固。
④裸冷试验结束后应对整个冷却系统加温解冻。系统恢复到常温后,应以工作压 力对整个系统进行通气检查,有泄漏时应消除故障,必要时应再次进行裸冷试验。
8)膨胀珍珠岩充填要求
(1)膨胀珍珠岩充填应在系统裸冷试验合格后进行,充填前应拆除冷箱内所有脚 手架及临时设施,冷箱内应干燥、洁净;冷箱上所有人孔应封闭,且接触面处应密封 严密。
(2)膨胀珍珠岩充填前,冷箱内的法兰连接部位应用玻璃纤维带捆扎牢固紧密,低 温阀绝热隔套内矿渣棉充填应严实;冷箱内所有温度测量线路及感温元件性能应检查良 好且测温电缆引出冷箱内壁处密封应良好。
(3)膨胀珍珠岩充填过程中,冷箱各容器和管道内均应充气,压力宜为40~50kPa,
246、第1篇 机电工程技术
并微开各仪表管终端阀门通气,同时各温度计均应通电。
(4)整个冷箱填充应密实,不得有空穴,充填完毕后,装入口应密封良好,并应 向冷箱内充入干燥氮气保护。运行约一周后,应打开冷箱顶部人孔进行检查,必要时应 补充膨胀珍珠岩。
4.9.5 炉窑砌筑施工技术
1.炉窑的分类
炉窑按其生产过程可分为两大类:动态炉窑和静态炉窑。例如:水泥回转窑属于 动态炉窑,炼焦炉、玻璃熔窑属于静态炉窑。

2.炉窑砌筑施工技术要求
1)炉窑砌筑前工序交接要求
(1)炉窑的砌筑工程应于炉体骨架结构和有关设备安装完毕,经检查合格并签订交接证明书后,才可进行施工。



(2)在工序交接时,对上一工序应及时进行质量检查验收并办理工序交接手续。工 序交接证明书内容齐全。
2)耐火砖砌筑的施工程序
(1)动态炉窑的施工程序
① 动态炉窑砌筑应在炉窑单机无负荷试运行合格并验收后方可进行。

② 砌筑的基本顺序:从热端向冷端(或从低端向高端) →分段作业划线 →选砖 → 配砖→分段砌筑→分段进行修砖及锁砖→膨胀缝的预留及填充。



(2)静态炉窑的施工程序
① 静态炉窑的施工程序与动态炉窑的施工程序基本一样。
② 静态炉窑施工程序和动态炉窑施工程序的不同之处:不必进行无负荷试运行即 可进行砌筑;砌筑顺序必须自下而上进行;

无论采用哪种砌筑方法,每环砖均可一次完成;

起拱部位应从两侧向中间砌筑,并需采用拱胎压紧固定,锁砖完成后,拆除拱胎。


1)耐火砖底砌筑施工技术要求
(1)砌筑可动炉底式炉子时,其可动炉底的砌体与有关部位之间的间隙,应按规定的尺寸留设。



2)耐火砖墙砌筑施工技术要求
(1)圆形炉墙应按中心线砌筑。当炉壳的中心线垂直误差和半径误差符合炉内形要求时,可以炉壳为导面进行砌筑。


(3)砌砖时应用木槌或橡胶锤找正,不应使用铁锤。砌砖中断或返工拆砖时,应做成阶梯形的斜槎。

第4章 工业机电工程安装技术、247
4.耐火砖拱和拱顶砌筑技术要求
(1)拱脚表面应平整,角度应正确;不得用加厚砖缝的方法找平拱脚;拱脚砖应紧靠拱脚梁砌筑。

(2)除有专门规定外,拱和拱顶应错缝砌筑,并应沿纵向缝拉线砌筑,保持砖面 平直。拱或拱顶上部找平层的加工砖,可用相应材质的耐火浇注料取代。

(3)拱和拱顶必须从两侧拱脚同时向中心对称砌筑。砌筑时,严禁将拱砖的大小头倒置。拱和拱顶的放射缝,应与半径方向相吻合。


(4)锁砖应按拱和拱顶的中心线对称均匀分布。


锁砖砌入拱和拱顶内的深度宜为 砖长的2/3~3/4,拱和拱顶内锁砖砌入深度应一致。打锁砖时,两侧对称的锁砖应同 时均匀地打入。

(5)跨度大于5m 的拱胎在拆除前,应设置测量拱顶下沉的标志;拱胎拆除后,应 做好下沉记录。拆除拱顶的拱胎,应在锁砖全部打紧、拱脚处的凹沟砌筑完毕,以及骨架拉杆的螺母最终拧紧之后进行。

5. 不定形耐火材料施工技术要求

1)耐火浇注料的施工程序
材料检查验收→施工面清理→锚固钉焊接→模板制作安装→防水剂涂刷→浇注料 搅拌并制作试块→浇注并振捣→拆除模板→膨胀缝预留及填充→成品养护。
2)施工技术要求
(1)搅拌耐火浇注料的用水应采用洁净水。
(2)浇注料应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搅拌。搅拌时间及液体加入量应符合产品施工说 明书的要求。变更用料牌号时,搅拌机、料斗、称量容器等均应冲洗干净。

(3)搅拌好的耐火浇注料,应在30min内浇注完成,或根据产品施工说明书的要 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浇注完。已初凝的浇注料不得使用。
(4)耐火浇注料的浇注,应连续进行。在前层浇注料初凝前,应将次层浇注料浇 注完毕;间歇超过初凝时间,应按施工缝要求进行处理。施工缝宜留在同一排锚固砖的 中心线上。
(5)耐火浇注料在施工后,应按设计规定的方法和要求养护。

(6)拆模要求。不承重模板,应在浇注料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而受 损坏或变形时,才可拆模。承重模板应在浇注料达到设计强度的70%之后,才可拆模。 热硬性浇注料应烘烤到指定温度之后,才可拆模。
6.耐火喷涂料施工技术要求
(1)喷涂料应采用半干法喷涂,喷涂料加入喷涂机之前,应适当加水润湿,并搅 拌均匀。
(2)喷涂时,料和水应均匀连续喷射,喷涂面上不允许出现干料或流淌。

(3)喷涂方向应垂直于受喷面,喷嘴与喷涂面的距离宜为1~1.5m, 喷嘴应不断地 进行螺旋式移动,使粗细颗粒分布均匀。

(4)大面积喷涂应分单元连续进行,且在本
单元内应一次达到设计厚度。喷涂内 衬厚度超过300mm需分层喷涂时,应在前层耐火喷涂料凝结前喷完次层。
(5)喷涂完毕后应及时开设膨胀缝线,用1~3mm厚的楔形板压入30~50mm而成。

2 4 8 、第 1 篇 机 电 工 程 技 术
7.耐火陶瓷纤维施工技术要求
按耐火纤维陶瓷制品形状,耐火陶瓷纤维内衬分为层铺式内衬、叠砌式内衬和折 叠式模块内衬。



1)层铺式内衬施工技术要求
(1)设于炉顶的锚固钉中心距宜为200~250mm, 设于炉墙的锚固钉中心距宜为 250~300mm 。 锚固钉与受热面耐火纤维毯、毡或板边缘距离宜为50~75mm, 最大距离不应超过100mm。

(2)锚固钉应在钢板上垂直焊牢,并应逐根锤击检查。当采用陶瓷杯或转卡垫圈 固定耐火陶瓷纤维毯、毡或板时,锚固钉的断面排列方向应一致。
2)叠砌式内衬施工技术要求
(1)叠砌式内衬可用销钉固定法和粘贴法施工,每扎耐火陶瓷纤维毯、毡均应预 压缩成制品,其压缩程度应一样,压缩率不应小于15%。

(2)采用销钉固定法时,支撑板应水平,固定销钉应按设计规定的位置垂直焊接 牢固。耐火陶瓷纤维制品的接缝处均应挤紧。
(3)粘贴法施工的耐火陶瓷纤维制品,排列方法正确,耐火陶瓷纤维制品应粘贴平直、紧密、压紧。

3)折叠式模块内衬施工技术要求
(1)折叠式模块应与焊在炉壳上的金属锚固件连接,固定在炉壳上。模块常用的结构应为中心孔吊挂式结构。折叠式模块的体积密度宜为190~220kg/m³。

(2)折叠式模块本身无预埋锚固件时,应用穿钉固定,穿钉应垂直插入相邻的支 撑板孔内。

(3)折叠式模块沿折叠方向应顺次同向排列;非折叠方向或与其他耐火炉衬的连 接,均应铺设一样等级的耐火陶瓷纤维毯,耐火陶瓷纤维毯的压缩率不应小于15%。

8.冬期施工的技术要求
(1)砌筑应在供暖环境中进行。工作地点和砌体周围温度均不应低于5℃,耐火砖 和预制块在砌筑前应预热至0℃以上。
(2)调制耐火浇注料的水可以加热,加热温度为:硅酸盐水泥耐火浇注料的水温 不应超过60℃;高铝水泥耐火浇注料的水温不应超过30℃。水泥不得直接加温。耐火 浇注料施工过程中,不得另加促凝剂。
(3)冬期施工耐火浇注料的养护:
① 水泥耐火浇注料可采用蓄热法和加热法养护。加热硅酸盐水泥耐火浇注料的温 度不得超过80℃;加热高铝水泥耐火浇注料的温度不得超过30℃。
② 黏土、水玻璃、磷酸盐水泥浇注料的养护应采用干热法。水玻璃耐火浇注料的 温度不得超过60℃。
9. 烘炉的技术要求

(1)工业炉在投入生产前应烘干烘透。烘炉前应先烘烟囱及烟道。
(2)耐火浇注料内衬应该按规定养护后,才可进行烘炉。
(3)烘炉应在其生产流程有关的机电设备联合试运行及调整合格后进行。
(4)烘炉应根据炉窑的结构和用途、耐火材料的性能、建筑季节等制定烘炉曲线
第4章 工业机电工程安装技术、249
和操作规程。主要内容包括:烘炉期限、升温速度、恒温时间、最高温度、更换加热系 统的温度、烘炉措施、操作规程及应急预案等。
(5)烘炉应按烘炉曲线进行。烘炉过程中,应测定和测绘实际烘炉曲线。烘炉后需降温的炉窑,在烘炉曲线中应注明降温速度。

(6)在烘炉过程中,如主要设施发生故障而影响其正常升温时, 应立即进行保温 和停炉。故障消除后,才可按烘炉曲线继续升温烘炉。烘炉过程中所出现的缺陷经处理 后,才可投料生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