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维力传感器螺栓预紧力检测与应力排查操作流程

  • 时间:2025-11-07 14:43 作者: 来源: 阅读:0
  • 扫一扫,手机访问
摘要:1. 目的与适用范围 1.1 目的 规范六维力传感器在螺栓预紧力检测及应力排查中的操作步骤,确保检测数据精准、排查结果可靠,保障螺栓连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,避免因预紧力不当或应力超标导致的设备故障、结构失效等问题。 1.2 适用范围 本流程适用于采用六维力传感器对各类机械结构中螺栓(含高强度螺栓、普通螺栓等)进行预紧力检测及安装后应力排查的场景,涵盖工业设备装配、轨道交通部件连接、航空航天零

1. 目的与适用范围

1.1 目的

规范六维力传感器在螺栓预紧力检测及应力排查中的操作步骤,确保检测数据精准、排查结果可靠,保障螺栓连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,避免因预紧力不当或应力超标导致的设备故障、结构失效等问题。

1.2 适用范围

本流程适用于采用六维力传感器对各类机械结构中螺栓(含高强度螺栓、普通螺栓等)进行预紧力检测及安装后应力排查的场景,涵盖工业设备装配、轨道交通部件连接、航空航天零部件装配等领域。不适用于螺栓直径小于M6或工作环境温度超过六维力传感器额定工作温度范围(具体以传感器说明书为准)的场景。

2. 前期准备

2.1 人员要求

操作人员需经过六维力传感器使用、螺栓连接工艺及应力基础知识的专项培训,熟悉传感器工作原理、数据采集软件操作及安全操作规程。

操作人员需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(PPE),包括防滑手套、安全帽、防护眼镜,若工作环境存在粉尘或油污,需额外佩戴防尘口罩或防油围裙。

2.2 设备与工具准备

设备/工具名称

规格要求

检查要点

六维力传感器

量程匹配螺栓预紧力范围,精度等级不低于0.5级

外观无破损,接线端子牢固,校准证书在有效期内

数据采集软件

与传感器型号兼容,支持实时数据显示、存储及分析

软件启动正常,数据采集通道通畅,参数设置功能可用

螺栓拧紧工具

扭矩扳手、电动拧紧机等,精度符合工艺要求

扭矩示值准确,运行平稳,无卡滞现象

辅助工具

扳手、清洁剂、千分尺、标记笔、记录表格

工具完好,清洁剂无腐蚀性,千分尺校准合格

校准工具

标准砝码、扭矩标准件

精度等级高于传感器,在检定有效期内

2.3 环境准备

工作环境温度控制在-10℃~40℃,相对湿度不超过85%,避免高温、高湿、粉尘浓度过高或强电磁干扰环境,若现场存在振动,需采取减震措施(如安装减震垫)。

清理检测区域,确保操作空间充足(至少满足操作人员及工具活动范围),地面铺设防滑垫,周围无无关杂物及安全隐患。

检查供电系统,确保电压稳定(波动范围不超过额定电压的±5%),并配备应急断电装置。

2.4 技术文件准备

获取螺栓连接的设计文件,明确预紧力设计值、许用应力范围、螺栓规格(直径、长度、材料)及连接结构图纸。

获取螺栓连接的设计文件,明确预紧力设计值、许用应力范围、螺栓规格(直径、长度、材料)及连接结构图纸。

3. 六维力传感器安装与调试

暂时无法在豆包文档外展示此内容

3.1 传感器安装

根据螺栓连接结构及传感器安装要求,确定传感器安装位置:优先选择螺栓轴线延长线与传感器受力中心重合的位置,确保预紧力能沿传感器轴向传递,避免附加径向力或扭矩干扰。

清洁传感器安装面及连接部件,去除油污、铁锈及杂质,若安装面不平整,需采用精度不低于0.02mm/m的平垫进行找平。

采用螺栓将传感器固定在安装基座上,拧紧固定螺栓时需对称均匀用力,扭矩值按照传感器说明书要求执行,避免过度拧紧导致传感器变形。

将传感器与被连接件或拧紧工具连接,确保连接牢固且无松动,若采用转接件,需保证转接件的刚度满足要求,防止力传递过程中产生变形。

准备螺栓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表,包括屈服强度、抗拉强度、弹性模量等关键数据。

查阅六维力传感器说明书,确认传感器量程、安装方式、接线要求及数据输出格式。

准备螺栓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表,包括屈服强度、抗拉强度、弹性模量等关键数据。

查阅六维力传感器说明书,确认传感器量程、安装方式、接线要求及数据输出格式。

以常见的M16×80高强度螺栓(8.8级)及量程0-50kN的六维力传感器为例,计算应施加的预紧力,步骤如下:

2.5 预紧力计算示例(结合关键参数)

明确预紧力核心计算原理公式:常用扭矩-预紧力关联公式为T = K×F×d,其中:T为螺栓拧紧扭矩(N·m),K为扭矩系数(无单位,需通过试验或设计文件获取,通常范围0.1~0.3,受螺纹精度、润滑状态、表面粗糙度影响),F为预紧力(N),d为螺栓公称直径(m);此外,弹性变形阶段预紧力也可通过胡克定律推导:F = (ΔL×E×A)/L,其中ΔL为螺栓弹性变形量(m),E为螺栓材料弹性模量(Pa),A为螺栓横截面积(m²),L为螺栓有效长度(m)。

明确已知参数: - 六维力传感器量程:0-50kN(确保计算的预紧力在量程10%-80%范围内,即5-40kN,保证测量精度); - 螺栓规格:M16(公称直径d=16mm),长度L=80mm,8.8级高强度螺栓; - 材料参数(8.8级螺栓):屈服强度σ_s=640MPa,弹性模量E=206GPa; - 扭矩系数K=0.2(参考GB/T 1231-2006,润滑状态下典型值); - 安全系数S=1.5(工业设备常规安全系数要求)。

3.1 传感器安装

计算螺栓许用预紧力: 预紧力需满足“不超过材料屈服强度对应的最大预紧力,且在传感器有效量程内”。 ① 螺栓杆横截面积计算:A=πd²/4=π×(16×10⁻³m)²/4≈2.0106×10⁻⁴m²; ② 屈服强度对应的最大预紧力:F_max=σ_s×A=640×10⁶Pa×2.0106×10⁻⁴m²≈128678N≈128.7kN; ③ 考虑安全系数后的许用预紧力:F_allow=F_max/S=128.7kN/1.5≈85.8kN; ④ 结合传感器量程验证:传感器有效量程为5-40kN,85.8kN超出量程,需调整安全系数或选择更大量程传感器,此处选用量程0-100kN的传感器(有效量程10-80kN),许用预紧力85.8kN在范围内,最终确定目标预紧力F=80kN(取接近许用值且在传感器有效量程内的数值)。

根据螺栓连接结构及传感器安装要求,确定传感器安装位置:优先选择螺栓轴线延长线与传感器受力中心重合的位置,确保预紧力能沿传感器轴向传递,避免附加径向力或扭矩干扰。

清洁传感器安装面及连接部件,去除油污、铁锈及杂质,若安装面不平整,需采用精度不低于0.02mm/m的平垫进行找平。

采用螺栓将传感器固定在安装基座上,拧紧固定螺栓时需对称均匀用力,扭矩值按照传感器说明书要求执行,避免过度拧紧导致传感器变形。

将传感器与被连接件或拧紧工具连接,确保连接牢固且无松动,若采用转接件,需保证转接件的刚度满足要求,防止力传递过程中产生变形。

注意事项:扭矩系数K需根据实际润滑状态、螺纹精度修正,建议通过预试验确定;传感器量程需比目标预紧力大20%-50%,避免过载损坏。

计算对应拧紧扭矩(用于拧紧工具参数设置): 根据扭矩-预紧力公式T=K×F×d,代入参数: T=0.2×80×10³N×16×10⁻³m=256N·m; 即需将拧紧工具目标扭矩设为256N·m,通过六维力传感器实时监测轴向力是否达到80kN。

3.2 接线与连接

按照传感器说明书的接线图,将传感器信号线缆与数据采集模块连接,区分电源正负极、信号正负极,避免接反。

将数据采集模块通过数据线与电脑连接,确保数据传输接口(USB、以太网等)接触良好,同时连接传感器供电电源。

整理线缆,采用线槽或扎带固定,避免线缆缠绕或受外力拉扯,确保线缆远离强电磁干扰源(如变频器、电焊机)。

3.3 传感器调试与校准

启动数据采集软件,进入传感器参数设置界面,根据传感器型号输入量程、灵敏度、滤波频率等参数(参数值以传感器校准证书为准)。

进行零点校准:确保传感器无受力状态,点击软件“零点校准”按钮,待零点稳定后保存零点数据,校准过程中避免触碰传感器或连接线。

进行加载校准:采用标准砝码或扭矩标准件对传感器进行轴向力加载,加载值分别为传感器量程的20%、50%、80%,每个加载点稳定30s后记录软件显示值,与标准值对比,误差应不超过传感器精度等级要求(如0.5级传感器误差≤±0.5%)。若误差超标,需重新检查安装或联系专业人员进行校准。

调试径向力及扭矩检测功能:通过专用工装施加少量径向力和扭矩,观察软件数据显示是否正常,确保六维数据采集通道通畅。

4. 螺栓预紧力检测流程

暂时无法在豆包文档外展示此内容

4.1 检测前螺栓预处理

检查螺栓及螺母的外观质量,确认无螺纹损伤、裂纹、变形等缺陷,若存在缺陷需更换螺栓。

用清洁剂清洗螺栓螺纹、螺母及被连接件的螺纹孔,去除油污、氧化皮及杂质,晾干后在螺纹表面涂抹适量的润滑脂(若设计有要求)。

采用千分尺测量螺栓杆的直径(测量3个不同截面,取平均值),记录测量数据,用于后续应力计算。

4.1 检测前螺栓预处理

检查螺栓及螺母的外观质量,确认无螺纹损伤、裂纹、变形等缺陷,若存在缺陷需更换螺栓。

用清洁剂清洗螺栓螺纹、螺母及被连接件的螺纹孔,去除油污、氧化皮及杂质,晾干后在螺纹表面涂抹适量的润滑脂(若设计有要求)。

采用千分尺测量螺栓杆的直径(测量3个不同截面,取平均值),记录测量数据,用于后续应力计算。

4.2 预紧力检测实施

将螺栓穿入被连接件的螺纹孔,初步拧紧螺母,确保螺栓与被连接件贴合紧密,无松动。

启动数据采集软件,设置数据采集频率(不低于100Hz)及存储路径,点击“开始采集”按钮,实时监测六维力数据(X、Y、Z轴力及绕三轴扭矩)。

采用拧紧工具按照预设的拧紧工艺施加预紧力,不同工艺操作步骤如下: 1. 扭矩法:根据设计文件确定目标扭矩值,将拧紧工具扭矩参数调至目标值,匀速施加扭矩(施加速度控制在10-30r/min),直至工具触发扭矩报警,停止施加力。 2. 扭矩-转角法:先施加初拧扭矩(通常为目标预紧力对应扭矩的50%),标记螺栓与被连接件的相对位置;再施加终拧扭矩并记录转角,确保终拧后螺栓转角达到设计要求(如设计要求终拧转角为90°±5°),过程中实时监测传感器轴向力变化。 3. 转角-屈服法:先将螺栓拧至贴合面贴合(贴合扭矩可通过预试验确定),标记起始位置;然后按照设计转角匀速拧紧螺栓,直至传感器监测到轴向力出现明显波动(表明螺栓进入屈服阶段),停止拧紧并记录最终预紧力值。 无论采用何种工艺,拧紧过程中均需匀速施加力,避免突然冲击,同时密切关注数据采集软件中六维力数据变化,若出现径向力或附加扭矩异常升高(超过预紧力的10%),需立即暂停操作,排查安装对中性问题。

当拧紧工具达到预设扭矩或转角时,停止拧紧,保持30s,记录软件显示的Z轴轴向力(即螺栓预紧力实测值)、绕Z轴扭矩及X、Y轴径向力数据。

若需进行多组螺栓检测,重复步骤4.2.1~4.2.4,每组检测完成后需重新检查传感器零点,确保数据准确性。

4.3 预紧力数据判定

从设计文件中提取螺栓预紧力设计值及允许偏差范围(通常为设计值的±10%)。

对比预紧力实测值与设计值,若实测值在允许偏差范围内,则判定预紧力合格;若实测值超出偏差范围,需分析原因(如拧紧工具精度不足、传感器安装偏差等),并重新进行检测。

记录所有检测数据,包括螺栓编号、检测时间、预紧力实测值、设计值、偏差率、采用的拧紧工艺及关键工艺参数(如扭矩、转角)等信息,填入《螺栓预紧力检测记录表》。

4.4 应力释放操作

从设计文件中提取螺栓预紧力设计值及允许偏差范围(通常为设计值的±10%),明确“预紧力合格判定”与“应力合格判定”的独立标准:预紧力需在设计偏差范围内,总应力需小于许用应力。

5. 应力排查与评估

5.1 应力计算

卸载前确认:通过数据采集软件复校当前状态——记录轴向预紧力实测值F₁(需在设计值±5%内)、超标附加应力类型(径向力/弯曲应力)及数值,标记螺栓与被连接件的相对位置(避免预紧姿态改变)。

明确适用场景:仅针对“预紧力合格但附加应力超标”的情况(如X/Y轴径向力>预紧力5%、弯曲应力导致总应力超标,且轴向预紧力在设计范围内),用于卸除附加应力、保留设计预紧力。

4.4 应力卸载操作(不牺牲预紧力)

暂时无法在豆包文档外展示此内容

明确适用场景:仅针对“预紧力合格但附加应力超标”的情况(如X/Y轴径向力>预紧力5%、弯曲应力导致总应力超标,且轴向预紧力在设计范围内),用于卸除附加应力、保留设计预紧力。

卸载前确认:通过数据采集软件复校当前状态——记录轴向预紧力实测值F₁(需在设计值±5%内)、超标附加应力类型(径向力/弯曲应力)及数值,标记螺栓与被连接件的相对位置(避免预紧姿态改变)。

定向卸除附加应力: 1. 径向力超标:若因传感器安装对中偏差,微调传感器固定基座(每次调整量≤0.1mm),实时监测软件X/Y轴力数据,直至径向力≤预紧力5%,同时确保轴向力F₂与F₁偏差≤±3%; 2. 弯曲应力超标:若因被连接件贴合面局部不平整,在贴合间隙处(非受力核心区)加装超薄金属垫片(厚度≤0.2mm,材质与被连接件一致),加装后复算弯曲应力,直至总应力≤许用应力,轴向力波动控制在±3%内; 3. 操作过程中禁止旋转螺母或螺栓,避免预紧力损失。

卸载后验证:稳定30s后记录轴向预紧力F₂、最终附加应力值,确认F₂在设计偏差范围内、总应力≤许用应力,方可判定卸载合格;若调整后预紧力波动超±5%,需重新评估预紧状态。

特殊情况:若定向调整3次后仍无法同时满足“预紧力合格”与“应力合格”,需核查螺栓轴线直线度、被连接件孔位公差,更换存在几何偏差的部件后重新预紧检测。

记录所有检测数据,包括螺栓编号、检测时间、预紧力实测值、应力计算值、应力状态判定结果及处理措施等信息,填入《螺栓预紧力检测记录表》。

分别判定预紧力与应力状态: - 预紧力合格+应力合格:直接进入后续流程; - 预紧力合格+应力超标(含附加径向力、弯曲应力等):执行“不牺牲预紧力的应力卸载”操作; - 预紧力不合格(无论应力是否合格):执行完全卸载返工,重新预紧。

根据螺栓预紧力实测值及螺栓杆直径测量数据,采用以下公式计算螺栓轴向应力:σ = F / A,其中σ为轴向应力(Pa),F为预紧力实测值(N),A为螺栓杆横截面积(m²),A = πd²/4(d为螺栓杆直径实测平均值,m)。

定向卸除附加应力: 1. 径向力超标:若因传感器安装对中偏差,微调传感器固定基座(每次调整量≤0.1mm),实时监测软件X/Y轴力数据,直至径向力≤预紧力5%,同时确保轴向力F₂与F₁偏差≤±3%; 2. 弯曲应力超标:若因被连接件贴合面局部不平整,在贴合间隙处(非受力核心区)加装超薄金属垫片(厚度≤0.2mm,材质与被连接件一致),加装后复算弯曲应力,直至总应力≤许用应力,轴向力波动控制在±3%内; 3. 操作过程中禁止旋转螺母或螺栓,避免预紧力损失。

若检测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径向力(X或Y轴力),需计算弯曲应力:σ_b = M / W,其中σ_b为弯曲应力(Pa),M为弯曲力矩(N·m),M = F_r × L(F_r为径向力实测值,L为螺栓悬臂长度,m),W为螺栓抗弯截面模量(m³),W = πd³/32。

计算螺栓总应力:若同时存在轴向应力和弯曲应力,总应力σ_total = σ + σ_b(拉弯组合应力)。

5.2 应力排查要点

对比总应力与螺栓材料许用应力(许用应力 = 屈服强度 / 安全系数,安全系数根据工况取1.2~2.5),若总应力小于许用应力,则判定应力合格;若总应力大于许用应力,需标记为应力超标,进行重点排查。

特殊情况:若定向调整3次后仍无法同时满足“预紧力合格”与“应力合格”,需核查螺栓轴线直线度、被连接件孔位公差,更换存在几何偏差的部件后重新预紧检测。

卸载后验证:稳定30s后记录轴向预紧力F₂、最终附加应力值,确认F₂在设计偏差范围内、总应力≤许用应力,方可判定卸载合格;若调整后预紧力波动超±5%,需重新评估预紧状态。

排查径向力异常原因:若X、Y轴径向力实测值超过预紧力的5%,需检查传感器安装是否对中、螺栓轴线与被连接件孔轴线是否重合、被连接件贴合面是否平整等,逐一排除安装偏差导致的附加径向力。

排查扭矩异常原因:若绕Z轴扭矩实测值与预紧力的理论扭矩(根据扭矩-预紧力公式计算,T = K×F×d,K为扭矩系数)偏差超过15%,需检查螺纹润滑状态、螺纹精度及传感器扭矩检测通道是否正常。

外观排查:对应力超标或预紧力异常的螺栓,检查其表面是否存在裂纹、变形,被连接件是否有贴合不严、局部凹陷等现象,必要时采用磁粉探伤或超声波探伤检测螺栓内部缺陷。

5.3 应力评估报告

根据应力计算结果及排查情况,形成《螺栓应力排查评估报告》,明确以下内容:螺栓基本信息、检测数据、应力计算结果、合格判定结论、应力超标原因分析及整改建议。

6. 不合格处理与返工

6.1 不合格分类

A类不合格:预紧力实测值超出设计值的20%或总应力超过材料屈服强度,存在螺栓断裂风险。

B类不合格:预紧力实测值超出允许偏差范围但未达A类标准,或存在轻微径向力异常,不影响短期使用但需整改。

6.2 返工措施

针对A类不合格:立即停止相关设备运行,先按照4.4节应力释放操作流程匀速卸载螺栓,避免直接拆卸导致应力突变引发部件损伤;卸载完成后拆卸螺栓并更换新螺栓,重新检查传感器安装精度及拧紧工具参数,修正后重新进行预紧力检测及应力排查,直至合格。

针对B类不合格:先按照4.4节应力释放操作流程完成螺栓卸载,再根据不合格原因采取对应措施:若因拧紧工艺参数不当导致,调整拧紧工具的扭矩或转角参数后重新拧紧;若因传感器安装偏差导致,重新调整传感器安装位置并校准后再次检测;若因螺纹润滑不足导致,补充润滑脂后重新检测。

6.3 返工验证

返工完成后,需对不合格螺栓重新进行预紧力检测及应力计算,确保检测数据合格,并记录返工过程及验证结果,存入检测档案。

7. 检测后整理与归档

7.1 设备整理

停止数据采集,关闭数据采集软件、数据采集模块及传感器供电电源,断开线缆连接,整理线缆并妥善收纳。

拆卸六维力传感器,清洁传感器表面油污及杂质,涂抹防锈油(若长期不使用),放入专用包装盒中存放,避免碰撞或挤压。

整理拧紧工具及辅助工具,对工具进行清洁和维护,检查工具状态并做好记录。

7.2 数据与档案归档

将预紧力检测数据、应力计算过程、排查报告、返工记录等文件进行整理,按“检测日期-螺栓型号-设备编号”的规则命名文件。

建立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,电子档案存入专用服务器并定期备份,纸质档案装订后存入档案柜,档案保存期限不低于设备使用寿命。

归档文件需包含:《螺栓预紧力检测记录表》《六维力传感器校准记录》《螺栓应力排查评估报告》《不合格返工处理记录》等。

8. 安全与注意事项

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,佩戴个人防护装备,拧紧螺栓时避免手部位于螺栓及螺母正上方,防止工具滑落伤人。

传感器安装、调试及拆卸过程中,禁止敲击、撞击传感器,避免传感器受力超过量程,导致损坏。

数据采集过程中,若发现传感器数据异常波动或设备异响,需立即停止操作,切断电源后排查原因,禁止带故障运行。

定期对六维力传感器进行校准,校准周期不超过6个月,若传感器经历剧烈振动或碰撞,需立即重新校准。

检测现场需设置警示标识,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操作区域,确保检测过程安全有序。

附录:相关记录表单模板

附录1 《螺栓预紧力检测记录表》

附录2 《六维力传感器校准记录》

附录3 《螺栓应力排查评估报告》

附录4 《不合格返工处理记录》

  • 全部评论(0)
手机二维码手机访问领取大礼包
返回顶部